什么是大腸癌?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結腸癌及直腸癌的總稱,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居第3及第5位,新發38.8萬例,死亡18.7萬例。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現年輕化趨勢,尤其60歲以后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顯著增高,男性略高于女性。行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一般為60%~80%,直腸癌為50%~70%,我國直腸癌比結腸癌發病率略高。
結直腸癌有哪些表現呢?怎么預防治療?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科普專家:胃腸腹壁疝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劉明澤來給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
結直腸癌有哪些表現呢?
(1)排便習慣改變。常為首先出現的癥狀,多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不成形或稀便;當病情發展出現部分梗阻時,可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現象。
(2)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血便情況很多人認為是痔瘡,沒有進一步檢查,按照痔瘡治療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3)腹部出現定位不準的隱痛或腹部不適。
(4)腹部腫塊。腫塊質硬,形狀不規則,表面呈結節狀。早期有一定的活動度,但腫瘤穿透腸壁伴有繼發感染時可表現為固定壓痛的腫塊。
(5)腸梗阻相關癥狀。一般出現較晚,早期出現腹部不適、隱痛和排氣不暢的感覺,晚期逐漸出現腹脹,排便困難等腸梗阻癥狀。
(6)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
結直腸癌檢查有哪些?
1、影像學檢查:如X線胃腸道鋇餐造影、CT檢查、MRI檢查、經直腸超聲檢查。腹部X線檢查適用于伴發急性腸梗阻病人,可見梗阻部位上方的結腸有充氣脹大現象。直腸癌術前行直腸MRI為常規檢查項目,是術前分期的重要依據。
鋇灌腸影像
結腸癌CT
直腸癌CT
腸癌肝轉移CT
直腸癌磁共振影像
直腸癌磁共振影像
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磁共振影像
直腸癌磁共振影像
2、結直腸鏡檢:檢查前需要口服瀉藥或灌腸幫助排空腸道中的糞便,作為檢查的重要手段,對于部分息肉可以進行治療,取病理組織活檢是診斷結、直腸癌的金標準。但是,我國人口多,檢查設備和專業醫務人員少,很難全面普查。
腸鏡下直腸腫瘤
腸癌隆起型
直腸癌浸潤型
腸癌潰瘍型
3、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是診斷腫瘤的輔助實驗室檢查,對推測預后和判斷復發有一定幫助。
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及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標,一般需在正常范圍內。
5、直腸指檢:檢查有無直腸息肉、直腸癌、內痔或其他病變,直腸指檢是診斷直腸癌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直腸指檢可以明確有無腫物,腫物的部位、大小、形態,有無狹窄,與其他臟器有無浸潤粘連及活動度,下緣距離肛緣的距離等。
6、糞便隱血試驗:是直腸癌篩查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一定的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需要進一步完善檢查,明確診斷。
結直腸癌治療方法
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法以根治性手術治療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的模式。
腹腔鏡下直腸癌手術
腹腔鏡下直腸癌手術
腹腔鏡術中所見腸道腫瘤
手術前是否需要新輔助治療、術后是否需要放化療根據分期決定。病理標本檢查常規行免疫組化,指導治療。
結直腸癌術后該如何定期復查?
1.病史和體檢,每3~6個月1次,共2年,然后每6個月1次,總共5年,5年后每年1次。
2.監測CEA、CA19-9,每3~6個月1次,共2年,然后每6個月1次,總共5年,5年后每年1次。
3.腹/盆超聲,胸片每3~6個月1次,共2年,然后每6個月1次,總共5年,5年后每年1次。
4.腹/盆CT或MRI每年1次。
5.術后1年內行腸鏡檢查,如有異常,1年內復查;如未見息肉,3年內復查;然后5年1次,隨診檢查出現的大腸腺瘤均推薦切除。
患了結直腸癌怎么辦?
患了結直腸癌并不可怕,因為現在的檢查技術和醫療水平可以大大提高腫瘤的切除率和治愈率。對于不幸患上結直腸癌的人來說,擁有良好的心態,才是恢復健康的基礎。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加強營養、樂觀地工作和生活,才有可能戰勝疾病。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修身養性、改變不良的作息習慣,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看書、聽音樂、寫字、畫畫、種花、養魚等,以此來轉移注意力。家屬則要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以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康復期要靜心修養,不要過度操勞。可以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體育活動,活動要量力而行,以不感疲勞為度,切忌活動過度造成體力下降。調節情緒時,要心平氣和,不要操之過急。克服沮喪心理,面對疾病現實,鼓足勇氣,樹立信心,爭取最佳的療效和最好的康復結果。
如何預防結腸癌復發?
除按醫生的要求規范治療、定期復查外,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高維生素飲食,減少食物中的脂肪攝入量。忌食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戒煙、酒、保持每天排便的良好習慣。便秘者清晨起來可服用溫開水,有利于清理腸道、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秘。參加適量體育鍛煉,生活規律,保持心情舒暢,避免自我封閉,盡可能融入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中。積極治療結腸相關疾病,如結、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
結直腸癌篩查
在2018年發表的《中國結直腸癌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中,建議將40~74歲的一般人群作為結直腸腫瘤的早診篩查人群。
1.腸鏡檢查:息肉-腺瘤‐不典型增生‐癌的演變過程大概要經過10~15年,腸鏡檢查無疑是結直腸癌早篩、早診的金標準,通過腸鏡可以觀察到腸壁黏膜的結構改變,并可直接鏡下鉗取組織進行病理確診。但是,腸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檢查,不能覆蓋所有人群,有一定并發癥。
2.近年來非侵入性的結直腸癌診斷方法發展迅速,主要通過檢測糞便或血液標本中生物標志物,為結直腸癌的無創篩查方法。糞便隱血試驗、糞便核酸檢測( 糞便 DNA檢測(Stool DNA Test,sDNA);糞便微小 RNA 檢測(Fecal miRNA Test))、腫瘤標志物(臨床常用關于CRC的腫瘤標志物包括糖類抗原家族(carbohydrate antigens,CAs),主 要 有CA19‐9、CA50、 CA72‐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血液Septin9基因甲基化檢測。
糞便 DNA檢測目前我院主要通過糞便基因(SDC2)檢測,無需腸道準備,只需要受檢者用糞便采集裝置留取4.5g糞便標本送檢,即可完成檢查。檢測敏感性高,特異性高,可以檢測進展期腺瘤和腸癌病灶,推薦的篩查周期為每1-3年1次。其優勢在于精準∶全腸道檢測,無檢測盲區。早診∶提前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無創∶無需腸道準備,僅需4.5克糞便。方便∶可居家采樣,常溫保存3天。
對40歲以上人群,患有結、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建議常規行糞便隱血試驗和糞便基因(SDC2)檢測后再行腸鏡檢查,普通人群45歲以后每5年行一次腸鏡檢查,這樣可以早發現、早治療。
科普專家
劉明澤 普外科主任醫師,胃腸腹壁疝外科主任,黔西南州第三屆百優醫師,貴州省普通外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委員,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疝和腹壁外科產業及臨床研究分會理事,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疝和腹壁外科產業及臨床研究分會第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貴州省黔西南州醫學會普外科分會第一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貴州分盟常委、黔西南州分會副主任委員,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膜解剖復制貴州胃癌協作組成員,黔西南州醫療保障管理專家庫專家,黔西南州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專家。1999年畢業于遵義醫學院臨床專業,2004年在昆明延安醫院進修,近年來多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上海第十人民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行胃腸、腹壁疝專科培訓。在省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州級科研項目1項,參與州級科研課題5項。擅長胃腸、腹壁疝、肝膽、胰、脾、甲狀腺、乳腺等普通外科疾病診治,特別是腹壁疝和胃、結直腸腫瘤微創治療,2019年成功開展黔西南州首例腹腔鏡直腸癌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
Copyright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備17001746號-1貴公網安備 52230102000043號